
關于東巷的模樣
我是一個外鄉人,對于東巷的一切,我本來并不在意。但是,在現在這個時刻,卻又不得不去面對,因為正陽東巷即將進行保護性修繕改造。我們有期待,更多的是忐忑,不知經歷我們之手以后,東巷是否真會如我們所愿。
既是保護性修繕改造,就應修舊如舊。所以,近日來,我一直在梳理記憶中的東巷,發起正陽東巷故事的征文,征集正陽東西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讓大家一起來回憶東巷的前世今生、城南舊事。甚至我在多個夜晚,或獨自,或三兩好友在那昏暗幽靜的巷子里游蕩,漫無目的地摸一摸那些因潮濕而陰冷的墻角。目光所及處,努力記憶某處檐角的模樣和舊宅厚重的影子,還有巷子盡頭轉彎處咖啡店外晃動的紅燈籠……
現在想來,這其實是一種難以言狀的情緒,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回想起去年的某個時刻,我們研究修繕改造正陽東西巷,我很是激動和期待。因為,我曾經多次以近乎貪婪的眼神游歷過諸如成都寬窄巷子和錦里、陽朔西街、麗江古城及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館等古巷新境,也曾想在自己任上啟動桂林抗戰文化一條街項目。當然,如今卻因故而時過境遷。我們的動作很快,進入實質性工作后,短短數月時間,轉眼已進入前期房屋征收拆遷安置階段,東巷新夢越來越近了。因此,這種依戀而不安的情感也越來越真切了,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呼吸與心跳。
許多人問我,你們到底會把東巷保護性修繕改造成什么樣兒?我也經常這樣問自己。所以,有時見到報上一些文章或聽到一些人士說,正陽東巷應該如何如何,我的心就一直跟著這些文字或聲音的節奏“怦怦”跳動,腦海里努力地想象他們心中的正陽東巷模樣。
其實,從純粹的規劃技術層面而言,正陽東巷保護性修繕規劃是國內公認的歷史文化保護領域一流專家團隊———上海同濟大學規劃院建筑研究所編制的,國內許多知名歷史文化街區和古建筑保護修繕方案都出自他們之手。國內古建筑研究領域泰斗阮儀三、朱自煊兩位老先生或參與指導,或親臨評審。據說前幾日,市政府領導又專程前往同濟院對接保護規劃,一筆一畫,一絲不茍,設定保護原則。按理,我們應當放心。
但是,規劃畢竟是紙上的模樣,將紙上的模樣還原到人們的心里,需要想像力,而像我這樣的人恰恰缺乏這種想像力。盡管如此,我的心中有一個真切的東巷。那就是桂林人的精神家園,處處彌漫著沉浸在我們血液里的濃郁的桂林地方特色元素、符號和文化。
文化東巷才是人們所要的東巷,才是真實的東巷,才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東巷。正是充滿桂林地方特色元素和符號的文化讓東巷深刻地遺留在歷史和人們的心田,比如岑氏“一門三總督”的儒家宦海文化、龍氏“一門兩進士”的科舉文化、“熊同和”等老字號代表的商業文化、桂林米粉裝點的市井文化,還有演繹昔日王府輝煌的王府文化等等。如此,研究、挖掘、整理、表現、傳承東巷歷史文化,才是東巷保護性修繕改造的核心、內涵和本質,也是標志東巷保護性修繕改造成功與否的關鍵之所在。
研究、挖掘、整理東巷歷史文化任務艱巨,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識之士如張迪、鄧云波、何瓊羽等人已經潛心研究多年,且頗有斬獲。正是因為他們的鼓勵,我們才開始動手組織起來,組建機構,落實經費與人員,編制規劃,列出若干個專題開展工作。我相信,如果我們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們肯定能實現東巷的文化夢。
相比較而言,表現、傳承東巷歷史文化就非易事了。因為,大凡文化的表現、傳承與其生成的環境、氛圍(氣候)有關系。也就是說,相對于文化研究、挖掘、整理而言,保護維系好東巷文化賴以生存的環境與氛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比如,東巷的前世是與明王朝分封的藩王靖江王的王府分不開的。東巷在明朝以前是否存在,已不得而知。但是在明朝至南明時期,東西巷地區是靖江王的宗廟與社稷壇所在,是龍脈之地。因此,東巷的歷史文化中因毗鄰明朝藩王府,不能不提王府文化。近日,著名導演馮小剛先生擬重現明朝藩王府的生活景象,打造王府夜游,不失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到了清代,靖江王府改為廣西貢院,許多達官貴人、富豪之家、書香門第爭相在此購地置宅,以求在此風水寶地得貢院靈氣,在科舉場上能夠金榜題名。特別是清朝年間,遷徙于此的龍氏兄弟雙雙及第,更添了此地的靈氣。因此,東巷歷史文化因廣西貢院的緣故,又不能不涉及科舉文化。清朝重臣陳宏謀之孫三元及第的科舉神話,讓東巷為紀念此事而題的正陽門上“三元及第”牌及景福樓成為東巷科舉文化的點題之作。有人建議說,要修繕王城城樓上的“三元及第”科舉牌匾和重建正陽門上的景福樓,以重現廣西科舉文化的歷史盛況,增添東巷歷史厚重感。此議如能實現,真乃弘揚桂林歷史文化之功德。
又如,東巷的舊事也與漓江分不開。漓江是廣西通向湖湘及廣東沿海的水上通道,也是古時桂林對外的主要通道。北物南運,南貨北上,均在水東門碼頭(即現在的解放橋西頭位置)交易,因此形成桂林商業繁華之地———鹽街。與鹽街商賈云集景象相對應的是,桂林舊時遷客騷人千吟百詠的水東門逍遙樓。桂林的文化也因此而得以傳承,進而譽滿嶺南及海內。因為,歷史上城因樓名者比比皆是,樓輝城興,樓沒城落。比如故宮之于北京,黃鶴樓之于武昌,滕王閣之于南昌,岳陽樓之于岳陽。桂林史上有名之樓不少,但是最杰出者莫過于逍遙樓,歷代名人如宋之問、伯篤魯丁等均有題詠,歷經千年,幾遭毀壞和重修,如其他名樓一樣,形在神凝,精神永存。因此,解放以后,多任市政府想恢復逍遙樓,怎奈原址涉及搬遷,難以實施。如今,“堅守”長達14年的濱北98#—112#、114#直管公房的租賃人及私房業主和諧地搬離此地,市人民政府擬在此建設濱北生態市民廣場,為正陽東巷打開了通向漓江的東大門,更為逍遙樓的恢復重建提供了空間條件和歷史機遇。為此,我既滿懷信心,又憂心忡忡。因為,我跟許多人一樣夢想斯樓重建,重現遷客騷人登樓詠懷的盛況,但我又擔心無法實現這一夢想,有愧歷史神靈,有愧祖宗,有辱斯文。誠愿天遂人意,讓我們共同祈禱吧。
再如,東巷的市井文化中的桂林民居、飲食、起居、風俗等元素豐富多彩,亦應通過有形的載體展現出來,傳承下去。因此,我們將在規劃保護修繕中將上述元素通過建筑材料、結構、風貌,通過博物館、紀念性標志,通過業態重現和展示,通過文化載錄和藝術形式,一一展示在世人面前。特別是,要以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的態度,在規劃保護修繕中,對名人府第、老字號舊址、特定文化符號一一考證,原地保護或重建或紀念,以傳承東巷文化中積淀下來的生命活力。
凡此種種,如能償愿,那么,面對正陽東巷,雖然神色依然凝重,但在我心里,東巷模樣將漸次清晰了。
但愿,昔日和煦的陽光和月色一如既往地灑在東巷身上,印照出斑駁而美麗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