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无码影院/free俄罗斯性xxxxhd视频/www.蜜桃/一本高在线观看 - 国产91免费

  • 東西巷商業街官方網
  • 東西巷商業街官方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東西巷資訊 >

穿越歷史風云:正陽東西巷迎來“新生”

發布時間:2016-04-27瀏覽:2164次來源:未知
2013年8月1日,正陽東西巷保護修繕整治改造項目正式開工。經過近三年的持續修繕和建設,昨日,東巷正式開街,與逍遙樓、靖江王府連成一片,成為桂林市中心新的經典歷史文化街區地標。有關東西巷的歷史往事,再一次被人們提起

2013年8月1日,正陽東西巷保護修繕整治改造項目正式開工。經過近三年的持續修繕和建設,昨日,東巷正式開街,與逍遙樓、靖江王府連成一片,成為桂林市中心新的經典歷史文化街區地標。有關東西巷的歷史往事,再一次被人們提起———

4月26日晚,東巷舉行開街儀式后,市民與游客感受東巷的“新生”。

4月26日晚,東巷舉行開街儀式后,市民與游客感受東巷的“新生”。記者唐侃 攝

  位于王城腳下的東西巷,“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標本”

  千年桂林城的歷史,發源于獨秀峰下。桂林的老文博專家張益桂,將這些給記者一一娓娓道來。

  今天的桂林市有史以來就始于獨秀峰下。唐武德年間李靖在獨秀峰前筑城建署,首創桂林城池。此后,宋元以來,桂林的城池建設始終是在唐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根據史料推斷,從桂林市有城市建設工程以來,獨秀峰下一直是桂林的政治中心。

  從文獻資料來看,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靖江王府修建成,東西巷所處的位置一直是靖江王的宗廟與社稷壇所在,專門用以供奉天地先祖。中國古建筑研究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林哲博士在其專著《桂林靖江王府》對桂林靖江王府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和論證分析,現存的王城城墻為王府宮城城墻,其外圍還有一圈蕭墻包圍著王府地界,蕭墻以內,外人是進不去的,蕭墻的范圍差不多到解放東路了,沒有什么東西巷。靖江王城先后經歷了14代靖江王,明朝覆沒,后來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為定南王府。清順治九年(1652年),農民軍李定國的軍隊攻克桂林后,孔有德將有250多年的靖江王城燒得只剩下殘基。在經歷了此番變遷以后,這里才開始有老百姓在城墻邊上居住。也就是說,東巷的形成跟王城的建造整整差了一個朝代。

  王府被毀5年后,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將這座靖江王府改為廣西貢院,從這里走出了4位狀元、585位進士、1685位舉人,堪稱讀書人的福地。這也標志著王城本身性質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從“政治中心”轉變為“文教中心”,使其在城市功用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并一直被延續到了今天。

  然而,近代以來,正陽東西巷真正有名人走出,史上可考的只能追溯到“兄弟翰林”龍朝言、龍朝翊的父親龍寅綬為龍家做出的一個重大決策,就是于光緒三年(1877年)帶著他年幼的4個兒子和一個已17歲的長孫龍澤厚,舉家搬遷到桂林東巷定居。一些歷史文化名人發跡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一直到解放前后,不到80年。

  1000多年來,獨秀峰下就是桂林這座城市政治、歷史、文化的發源處,承載著這座城市的人們生命最深處的記憶。而位于王城腳下的東西巷對普通的桂林市民來說,承載的東西太多了,也很沉重。

  1982年,桂林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當時這在廣西是唯一的。按照申報時的硬性規定“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有兩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就像桂林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調研員鄧云波所說的,雖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古街區”命名的條件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桂林的東巷街區難以稱得上嚴格意義上的“古街區”,但是這是桂林城區目前僅存的、房屋年齡最長的成片街區,完全稱得上是“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標本”。

改造后的正陽東巷煥然一新。
改造后的正陽東巷煥然一新。記者唐侃 攝

  抗日戰爭中,曾經繁華的東西巷幾乎全部遭焚毀

  據對東西巷頗有研究的專家們說,明代時東西巷曾為皇家祠廟,專門用以供奉天地先祖。明朝覆沒后,這里便成為了百姓眼中的“寶地”,人人都想在此沾沾皇家的福氣。加上明清時期主要交通工具是水路航運,正陽東西巷又緊鄰漓江,巷子作為中軸,成為了商賈之路的核心部位,一度聚集了大批商賈。他們南來北往,挑擔買賣,給巷子帶來了人氣和財氣。巷子的歷史,在清朝和民國時期一度達到了鼎盛。

  然而,這兩條有著悠久歷史的巷子卻逃不過日軍進犯后的劫難。

  1944年11月1日開始,日軍向桂林發起了大規模進攻。10天過后,也就是11月10日,桂林城池全部陷落。這10天,兩萬多國軍將士浴血奮戰,血水流入漓江,江水都染上了一層悲壯的暗紅。據史料記載,1944年11月9日,日軍對桂林城發起了總攻后,其位于北門的12門100毫米加農炮和16門150毫米加農炮向王城、象山一帶急襲10分鐘。次日,敵軍12中隊在中正橋(現解放橋)附近登陸成功。日軍進入鹽街后,對東門展開了攻擊,王城受到了極大牽連,巷子里的房子和宅院均被燒毀,成為了一片廢墟。盡管在戰后人們又回到了東西巷重建家園,但巷子的元氣早已大傷。1945年桂林光復后,桂林城市開始向南擴展。

  被媒體稱為“一個了解桂林勝過了解自己的鄉土名人”和“桂林通”姚古先生介紹,桂林的老城當從北伐時開始拆起,幾乎絕大部分被毀于抗戰時期的桂林保衛戰。桂林保衛戰之前的桂林基本上還保持著明清時代的風貌。抗戰爆發后,桂林所有的樓亭臺閣、廟宇祠堂基本被毀盡。

  廣西師大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的唐凌教授在其《桂林抗戰損失及調查研究工作的基本估計》論文里這樣寫道:“財產損失方面,僅房屋一項就非常嚴重。據1944年桂林市政府統計,全市屋宇為52500余間,除數處僻靜鄉區不計外,(抗戰后)所余屋宇不足百分之一,‘如此浩劫,誠屬桂林有史以來所未有’。”那么按照這個數據算下來,桂林城市抗戰后完好的房屋不足500間(民國三十八年版的《桂林市年鑒》載:剩余房屋471間)。

  翻閱2012年1月1日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桂林市檔案館編撰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記憶》一書的資料圖片,我們可以看到,1945年抗戰勝利后,正陽門前瓦礫遍地,被毀房屋上的木頭橫陳,房屋的墻壁坍塌,西門橋、中山北路、解放東路的房子幾乎都沒有屋頂,只剩下一面墻。以此推測,正陽東西巷一帶會好到哪里?網友“訾洲柚子林”說“聽上一輩的說,躲日本人回來后,桂林是一片焦土,所以我們小時候住的大都是竹泥巴房,好一點的是木板房。”

航拍改造后的東巷。

航拍改造后的東巷。記者唐侃 攝

  破舊衰敗的東西巷,成為城市的“百衲衣”,迎來修繕改造

  桂林光復后,不少人在東西巷內買了地皮,建起了房子,有的用于自住,有的則出租給流動人口居住。

  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城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正陽東西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特別是2000年以后,作為位于市中心地段的巷子,東西巷的現狀與干凈、整潔的市中心格格不入。巷子的破舊衰敗,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基礎設施的不健全。比如巷內電路混亂,五顏六色的電線從人們頭頂拉過,有的還交織在一起,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在打雷、刮風時是十分危險的。巷道狹窄,消防車無法通行,一旦發生火災就會形成“火燒連營”的慘劇。巷子內的民居多為旱廁,沒有地下排污水管,得定期請環衛工人來清理污物。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巷道內的污水經常外冒,居民行走極為不便。雨天就更糟糕了,由于沒有下水道,雨水將污水全部沖至巷道內,行人只有踩著磚塊跳著行走,旱廁的污物也會隨水漂移,行人只有掩鼻而過。此外,房屋年久失修危機四伏,安全隱患隨處可見。

  更為可惜的是,有一些老房子的主人早已不知所蹤,房屋幾經轉手,租給了流動人口和外來居民做食品“作坊”,高聳的大小煙囪熏黑了斑駁的粉墻。不少亂搭亂建的石棉瓦棚、晾衣竹竿,從高處俯瞰下去,小巷儼然就像披著一件“百衲衣”一樣。這樣的正陽東西巷,讓知曉東西巷歷史的人痛心不已。

  隨著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大批舊城改造項目將陸續開展。2013年,桂林市政府將正陽東西巷修繕整治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成立了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2013年8月1日下午,正陽東西巷保護修繕整治改造項目舉行開工儀式,隨著趙樂秦一聲令下,正陽東西巷改造正式啟動。

改造前的正陽東巷。

改造前的正陽東巷。通訊員鄧云波 攝

  專家觀點: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一項重大舉措

  打造桂林具有地方特色的標志性街區

  1965年8月,28歲的錢宗范研究生畢業后,從山東經上海來到廣西師范學院(今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本部,在東華門城門外的一間平房里住了下來。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

  在錢宗范的記憶里,桂林市區留下來比較完整的老建筑就是榕城飯店和張永發布店,后來陸陸續續都被拆掉了。桂林東西巷及周邊的建筑,清代的很少,大多是民國初年及解放后才修建的。這些建筑大多經過反復修補,各種建筑混在一起,可以說值得保護的并不多。

  在全國,像北京的琉璃廠、南京的夫子廟、蘇州的山塘街、西安的大雁塔北廣場等,都是在修繕改造的基礎上,極其成功地將傳統和現代融合,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應。錢宗范認為,還原古巷風貌,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恢復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老字號商鋪、會館、戲院等建筑,將東西巷打造成為桂林具有地方特色的標志性街區。

  錢宗范說,東西巷的保護修繕是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于完善城市區域功能,美化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同時也是修繕文物、傳承歷史和培育開發旅游業態的有效途徑。

  集中展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

  做紀實攝影和地方文化歷史研究的鄧云波一直關注著桂林的東西巷,因為它地理位置比較特別:在王城旁邊,桂林市中心。桂林的歷次城市大改造,一直都沒有動到這一塊。

  2013年,東西巷開始準備改造后,鄧云波和一些朋友就去東巷拍攝、采訪,進行口述歷史和史料的挖掘,最后出版了《桂林城最后的老巷:2013影像檔案》一書。這本書系統地把東西巷的一些歷史文化進行了考證,比如說它是何時形成的,有哪些歷史文人名人的故居,等等。

  在采訪的過程中,鄧云波發現,因為老巷這么多年來沒有修繕,東西巷的生活環境惡劣,環境設施落后,項目改造顯得十分急迫。

  他說,市委、市政府啟動對東西巷修繕改造和逍遙樓重建,使得這一片形成了一個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展示了桂林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使得桂林的歷史不只是人們口中述說的歷史,而是在市中心一眼便可看到,切切實實展示出來。這樣的連片展示,對旅游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桂林日報記者景碧鋒 實習生蔣正春)